资讯内容 Content
[ESC2013]采用外周生物标志物确诊病毒性心肌炎所致的心律失常的新方法[ESC2013]A case of arrhythmia due to myocarditis treated by antiviral therapy: new diagnostic approaches using peripheral biomarkers
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,谢绝任何形式转载,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。
引言:心律失常可作为病毒感染所致心肌炎的唯一临床表现。但是,这类患者目前尚无很好的治疗策略。工作心肌细胞上存在柯萨奇病毒-腺病毒受体(CAR),CAR一方面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传导性,另一方面还可使病毒与心肌细胞相结合。近期研究发现,CAR还能存在于血小板,通过内吞不同颗粒(包括病毒)参与宿主防御反应。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通常较为困难,主要是依靠心内膜心肌活检(EMB)。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进行EMB。这是需要寻找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新外周标志物的原因所在。
病例详情:48岁男性,因4年来心律失常逐渐恶化并出现传导异常而住院。患者伴有心力衰竭症状(NYHA II级)及心房颤动(AF),发作间歇期至少为4 s,心率为36~60 次/分。超声心动图示LVEF下降(35%),晚期钆增强心脏MRI提示存在心肌炎的典型病变,但患者拒绝进行EMB。PCR分析示,全血中IgG抗体、EBV及HH6的DNA水平增高。血小板聚集试验显示,血小板功能及活性较高。免疫荧光分析结果表明,12%的血小板中内含HSV1-2病毒,25%的血小板表面CAR呈阳性。在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基本治疗的前提下,植入VVI起搏器,并选用伐昔洛韦(1000 mg/d,治疗10天)行抗病毒治疗。治疗10个月后,患者的慢性心力衰竭症状显著改善,LVEF增加至42%,并恢复稳定的窦性心律。血清中的CMV及EBV IgG抗体水平显著降低,内含病毒的血小板数量也急剧下降,仅3%的血小板呈CAR阳性。
结论: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可能是进展性心律失常及传导障碍的一种原因。在该病例中抗病毒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。检测血小板内的病毒及血小板表面的CAR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以及评估抗病毒治疗疗效的新方法。
Abstract:17